首页

开头国产调教系列

时间:2025-05-26 05:14:32 作者: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公开征集演出项目 浏览量:43322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思想纵横)

  全新亮相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一开馆就吸引了八方来客,最新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敦煌学研究体系,以马面裙等为代表的汉服销售火爆……今日之中国,中华文化生机勃勃,绽放新的时代风采。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让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从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再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其关键就是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觉推进文化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国风浩荡,文脉不绝。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出台实施,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不断巩固,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如今,“博物馆里过大年”渐成新年俗,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文化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现代艺术交相融合,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中华文化符号走向世界,海外“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加现代、更加开放、更加鲜活的面貌和姿态,在世人面前展现独特魅力,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徐建飞

  (人民日报) 【编辑:唐炜妮】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香港三月春光明媚 迎接美好新征程

重庆10月12日电 (钟旖 杨梦逸)崖柏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属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记者12日从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重庆市开州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崖柏繁育基地,累计繁育崖柏苗木超270万株。

郑钦文赢下中国金花德比,首次闯入WTA1000赛事决赛

Rana享受到“一部手机游北京”,得益于我国境外钱包移动支付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昨天,巴基斯坦电子钱包Nayapay宣布通过Alipay+支持在华支付消费。

中国短道速滑队集训名单公布

据统计,本届南戏展演活动汇聚了梨园戏、赣剧、潮剧、越剧、闽剧等19种南戏及古老剧种,齐集了大批艺术名家与学术专家,为观众和游客们呈现30多场、荟萃70多个经典大戏与折子戏的剧目展演。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江波被“双开”

此外,北京链家还从多维度为毕业生提供福利保障。以“格林互助”为例,北京链家考虑到员工及家庭成员因疾病导致的生活困难,为员工提供“格林互助”计划。从2008年至今,共计16121名员工获得救助,共发放互助金2.8亿元。

上海多元创新打造海纳百川的茶馆文化、茶馆经济

该示范区的创建成果,日前得到了德国能源署零碳运营区域认证,通过了第三方碳评估认证机构认证评估,达到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中“近零碳区域”的指标要求。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